首页 > 最新动态 > 肖邦国:“十五五”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规划思路研究(一)
最新动态
肖邦国:“十五五”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规划思路研究(一)
2025-01-275


一、行业发展现状

(一)产量消费量高位下降


受国内经济增速不及预期、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制造业投资增速减缓和国际贸易增速下降等因素影响,近几年我国钢铁行业生产和钢材消费整体呈高位下降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粗钢产量10.05亿吨,同比下降1.7%。考虑钢坯和钢材净出口情况,预计2024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8.63亿吨,同比下降4.4%,钢材消费量连续四年下降。


(二)行业利润大幅下滑


2021~2024年我国钢铁行业效益显著下降。2021年中钢协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销售利润总额3524亿元,创历史最高。2022年,受燃料价格大幅上升、钢材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中钢协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销售利润总额大幅下跌72.3%至982亿元。2023年,我国钢铁行业总体运行呈现“三高三低”特点,即“高产出、高出口、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中钢协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销售利润总额为855亿元,同比下降12.47%。2024年1~11月,我国钢铁行业盈利继续下滑,中钢协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销售利润总额为42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8.8%。


(三)钢材出口保持较大规模


2021~2024年,受国内钢铁需求下滑、出口钢材价格具有比较优势和俄乌冲突导致部分国家钢材贸易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钢材出口量连续四年增长。2024年,我国钢材出口量达1.11亿吨,同比增长22.7%。我国钢材出口以板带材为主,板带材出口量占钢材出口总量的68%左右,出口量占比较大的钢材品种有镀层板带、中厚宽钢带、热轧薄宽钢带、彩涂板带、中板等。


(四)钢材价格处于历史低位


近年来,我国钢材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走势。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5月第2周钢材综合价格指数174.81,为近年钢材价格峰值;之后钢材价格整体下行,2022年钢材价格高开低走,2023年小幅反弹后重回跌势,2024年整体呈震荡下移走势。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末,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为97.47点,较上年末下降13.7%,较2021年5月初高点下降44.2%。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走势见图1。


图 1 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


二、“十五五”行业发展趋势

(一)绿色低碳成为行业发展主基调


1.实施低碳发展战略

低碳发展将成为行业发展主线。“十五五”是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期,我国已启动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钢铁行业是碳排放管控重点行业,2025年将进入全国碳市场,“十五五”期间将充分发挥碳市场作用,强化碳排放强度约束,严控碳排放总量,严把项目碳排放“入口关”,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加强碳排放监管,有力支撑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2.持续推动环保超低排放

基于超低排放的差别化管理已成为常态。《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前,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基于超低排放的差异化政策应用场景在不断扩大,如产能产量调控、规范条件分等分级管理、重污染天气应急和常态化管控、差别电价水价、税收等,将按照“有保有压、扶优汰劣”原则拉开企业之间的差距,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未实施改造完成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将直接面临生存问题。此外,企业环保合规性将成为生存底线。企业超低排放长效保持成为工作重点,问题企业将被取消公示或环保绩效降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对违法违规行为惩处的力度持续加大,钢铁行业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领域,环保合规性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

钢铁企业环保成本竞争力重要性凸显。根据调研,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环保运行成本差异较大,多数企业特别京津冀等重点地区企业,由于往年环保项目实施较为急促,缺少合理统筹规划,普遍存在依靠高治理费用维持长期超低排放效果的现象,环保运行成本较高,不利于全方位降本增效,影响企业经营效益。

3.推动工序能效达标

钢铁行业节能工作是国家政策关注重点,将贯彻整个“十五五”阶段。近期,国家层面颁布了一系列推进钢铁行业能效提升、绿色发展的政策,包括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等,明确到2025年,钢铁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到2030年底,钢铁行业主要工序能效进一步提升,达到标杆水平企业比例大幅提升,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先进水平,吨钢综合能耗和碳排放明显降低,用能结构持续优化,高炉富氧技术、氢冶金技术等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取得突破,行业整体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钢材消费下滑但下游需求结构呈现新特征


“十五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仍将持续,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扩内需政策将促进机械、汽车、家电行业平稳运行,但是房地产行业持续下降,以及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钢材消费强度将呈下降趋势,带动钢材消费下行。预计“十五五”期间,受经济增速趋缓、人口下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房屋建筑下行等因素影响,我国钢材需求将在“十四五”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十五五”期间,我国钢材消费需求结构将进一步分化,传统建筑长材消费量将逐步下降,风光电等新能源用钢、新能源汽车用钢、钢结构用钢等需求将明显增长。2024年1~11月新增风光电装机容量占新增装机总容量(不含核电)的比例约为82%,未来风光电装机容量增加将持续带动光伏支架用钢、风电塔筒用钢等增长。在政策鼓励刺激和市场需求旺盛双重作用下,新能源汽车正在持续快速增长,推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电池组用钢以及高强汽车板需求持续增加。目前,钢结构住宅面积占全国房屋建筑面积比重仅为1%左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钢结构用Q420及以上强度板材、高强型材以及耐候钢材等高性能钢材需求将大幅增加。


(三)供给将长期大于需求


从供给端看,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4年产能置换项目产能高达3.8亿吨,新项目将于“十四五”期间集中投产。虽然实施了减量置换,但考虑到先进冶炼设备生产效率提升等因素,置换后实际产能可能增大。从建设轧钢产线结构看,钢筋、建筑用线材、热轧板卷、中厚板、型钢等品种占比较高。同时,由于普钢市场竞争激烈,很多普钢企业转向优钢领域,将加剧优特钢领域供给过剩和同质化竞争。

从需求端看,根据调研及综合测算,“十四五”后期和“十五五”期间,我国钢材消费总量仍将维持降势。预计到2025年钢材消费量约为8.5亿吨,同比下降1.5%;预测到2030年,我国钢材需求量约为8.2亿吨,较2025年下降3.5%。其中,2025年全国房地产领域钢材需求将较2024年再下降5%以上,需求下降将加剧钢筋等建筑材结构性过剩和市场竞争。


(四)产量调控逐步向碳排放配额控制转变


粗钢产量调控自2021年开始实施已经4年,对维护市场供需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粗钢产量调控优化方向看,近期应探索建立一套以低碳、环保和能耗等为导向的产量调控机制,有利于促进供需平衡和优胜劣汰。中远期,顺应钢铁行业进入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政策要求,强化碳配额调控政策,推动产量调控与碳排放双控相结合,落实各项政策、标准,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权为具体抓手的产能产量治理新机制,实现由行政管控向碳配额市场化调控转变。


(五)新工艺新技术带动钢铁流程结构变化


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日渐强烈,包括碳捕获、利用和存储(CCUS)技术,以及绿色氢的利用。其中,氢能技术尤其受到关注。氢能不仅有助于减少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被视为未来钢铁制造的关键技术。以氢冶金为代表的低碳冶金技术路线将成为钢铁行业的焦点以及硬性需求。以氢代碳参与冶金的生产工艺将成为我国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高炉富氢冶炼和氢基直接还原等将成为重要技术支撑。预计“十五五”期间,钢铁行业将形成低碳冶金流程、传统长流程、短流程三种工艺流程新格局。

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日渐强烈,以高炉富氢冶炼和氢基竖炉为代表的氢冶金技术、非高炉炼铁技术、CCUS技术、电炉短流程炼钢技术和无头轧制等低碳冶金技术正在陆续应用到钢铁行业中。其中,以氢冶金为代表的低碳冶金技术和电炉短流程炼钢技术将成为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的焦点和重点。近期,我国钢铁工业将加速推动高—转长流程低碳化改造,推动高炉富氢冶炼、富氢碳循环高炉工业化应用,开展高炉大比例球团、大废钢比和二氧化碳炼钢应用。中期电炉短流程炼钢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提出2025年电炉钢比例达到15%,2030年电炉钢比例达到20%。远期推广氢基竖炉、流化床等氢冶金新工艺,实现深度降碳。


(六)铁矿石和焦炭将供过于求


1.铁矿石

“十五五”时期,随着下游钢材需求下降,国内铁矿需求将较2023年的13.76亿吨有所下降。全球铁矿供应宽松,四大矿商供应量依然充足,全球铁矿供应将维持在24亿吨规模。西芒杜铁矿等多个中资海外权益矿优质项目将相继投产,中资海外权益矿规模将增加至1亿~2亿吨。同时,随着我国资源战略的稳步推进,国内铁矿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按照“铁资源开发计划”目标,未来国产矿量还将较2023年的9.9亿吨(折算精粉2.98亿吨)有所增加。因此,“十五五”时期铁矿石市场将供过于求,进口铁矿规模将从2023年11.79亿吨的高位逐渐缓慢下行。

2.焦炭

近几年全国焦炭产量已呈现峰值弧顶下行震荡趋势,价格震荡下跌,企业生存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国焦炭全口径产能利用率基本在75%及以下水平,已显现出产能过剩态势。“十五五”期间,在钢材消费需求减少和电炉钢加快发展的双重影响下,钢铁行业对焦炭的需求将下降,焦炭消费将呈现减量化发展态势;预测2030年我国焦炭产量比2023年下降14%左右,焦炭产能过剩局面将进一步加剧。


(七)国际化进入新发展阶段


推进国际化发展是钢铁行业应对国内市场下行、拓展新空间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全球贸易摩擦的有效举措,还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我国钢铁行业国际化已从推进国际贸易为主的第一阶段和推进原料投资为主的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该阶段主要特征为:以原料投资、绿地建厂、兼并收购、工程技术总承包等全面开花的合作形式,建立海外矿产资源基地、钢铁生产基地、延伸加工服务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钢铁产业链全球布局优化。

未来钢铁行业不再是简单为了国际化而“走出去”,国际化发展将更加注重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其发展模式将向以下五个方面转变:一是从产品贸易为主向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转变;二是从产品“走出去”向资本“走出去”转变;三是从自发“走出去”向有组织“走出去”转变;四是从投资资源领域向投资制造与服务领域转变;五是从单一企业“走出去”向联合上下游及关联企业实施全产业链协同“走出去”转变。


(八)品牌建设引领作用凸显


品牌已成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驱动力,品牌建设是政策措施的引导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打造“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品牌建设是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打造卓著品牌是我国钢铁企业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我国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当前钢铁行业正在减量调整期,企业经营效益保持微利及甚至阶段性亏损成为新常态,而卓著的品牌将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和效益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牌因集中体现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管理、信誉等核心竞争因素,将越来越多地得到企业和市场的重视。


(九)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必然趋势。“十五五”期间,钢铁行业数字化发展将主要围绕四大核心方向:一是服务绿色低碳转型,通过优化能源分配、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和精准减排控制,推动行业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二是深化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精准控制、智能决策与高效协同,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并强化安全生产;三是技术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将加速与钢铁工业深度融合,为生产过程注入智能化基因,促进生产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升级与高效运营;四是生态化协同,强化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开放、共享、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来源: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
编辑:左英
审核:谢磊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