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国钢铁市场将面临“高供应、弱需求、利润收缩”的三重压力。在政策托底有限、内需不振的背景下,钢价预计震荡偏弱,跌幅约50元/吨。行业矛盾已从局部品种演化为全品种压力,亟需通过供给侧减产缓解库存压力。与此同时,产能置换新政、出口结构调整、绿色转型等中长期因素正在重塑行业格局。钢铁企业需在控产量、调结构、降成本中寻求突围,迎接新一轮行业洗牌。
一、市场回顾:价格承压,供需矛盾加剧
2025年10月,中国钢铁市场整体呈现“价格偏弱、成本微涨、利润收缩”的运行特征。截至10月29日,普钢指数月环比下跌0.3%,月均值下跌1.6%。热卷、中厚板、冷轧、镀锌等主要钢材品种价格普遍下行。尽管焦炭价格上涨6.5%,铁矿石涨3.3%,但市场仍以缩钢材利润的方式呈现,未能对钢价形成有效支撑。
根本原因在于高供给与弱需求的持续背离。1-10月,五大钢材品种表观消费量累计同比下降1.4%,而同期产量累计同比增长0.7%。供需失衡导致钢材库存同比增幅达23%,市场矛盾不断累积。
从品种结构看,板材压力尤为突出。热卷因铁水转产等因素影响,产量持续攀升,库存去化缓慢;冷轧、镀锌等品种库存同比增幅在8%-9%之间,进一步加剧了板材整体的去库压力。
二、运行逻辑:供应高位、需求疲软、原料分化
1. 供应端:产量居高不下,库存压力显著
尽管钢厂盈利率已降至47.6%,但由于生产刚性和部分品种尚存利润,铁水产量仍保持在日均241万吨的高位。10月粗钢产量预计达8950万吨,同比增长3.6%。高供应背景下,钢材库存持续累积,截止到10月30日,五大材库存同比增幅为23%,尤其是热卷、冷轧等板材品种,库存水平已创近四年新高。
2. 需求端:内需不足,外援有限
建筑业持续低迷:1-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3.9%,新开工面积下降18.9%,基建投资增速回落至1.1%。水泥直供量同比下降12.4%,反映工程项目需求疲软。
制造业增速放缓:9月制造业PMI为49.8%,仍处收缩区间。汽车、家电等行业虽有一定韧性,但增速明显收窄。家电市场受国补政策退坡影响,需求透支现象显现。
出口保持高位但结构变化:1-9月钢材出口累计增长9.2%,预计10-11月仍将维持在1000万吨以上。出口增量主要来自长材,板材受反倾销影响增速放缓。
3. 原料端:走势分化,成本支撑减弱
铁矿石:西芒杜项目提前投产,全球发运量增长9.8%,港口库存攀升至1.43亿吨,供应宽松格局下价格承压。
焦煤:受安监趋严、动力煤冬储等因素支撑,价格相对坚挺。乌海地区煤矿停产进一步加剧供应紧张。
焦炭:成本推动下价格提涨两轮,但随着钢厂减产预期增强,后续上涨动力不足。
废钢:电炉持续亏损,产能利用率下滑,价格震荡偏弱。
三、11月展望:价格震荡偏弱,利润继续收缩
1. 供需展望:矛盾进一步加剧
(1)粗钢产量小幅回落:随着钢厂利润收缩,预计11月粗钢产量小幅回落,但因生产刚性,预计降幅较小;预计11月粗钢产量8571万吨,虽环比微降,但仍处高位。
(2)需求见顶回落:气温逐渐下降,东北地区建筑行业已经出现停工迹象,预计11月钢材需求将逐渐下滑。但海外需求韧性较强,预计钢材出口仍将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
(3)库存压力加大:粗钢产量偏高,而需求相对疲软,预计11月钢材库存同比增幅将扩大至25%以上,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2. 成本与利润:原料分化,钢厂利润收缩
11月钢厂生产继续高位回落,对原料需求有所减弱。原料基本面分化,铁矿价格偏弱,焦煤价格坚挺,成本整体稳定。
11月焦煤供应仍偏紧,库存去化,价格继续上涨概率大。11月焦煤供应紧张。11月中央安全生产考核的常规性巡查启动,内蒙古煤矿事故发生区域安监力度依然较大,煤炭产量较难快速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且在冬季煤炭消费旺季,煤炭供应紧张仍在。预计11月炼焦煤产量同比下降3.7%。进口煤预计在1100万吨左右。预计11月总供给下降5.4%。
预计11月铁矿石供应大增,价格承压。10月以来,全球铁矿石发运量大幅增长,截止10月24日,全球发运量3388万吨,同比增加9.8%,主流和非主流矿发运增量均较大。进入11月主流和非主流高发运量或将延续,此外,西芒杜铁矿石首船离港发运,供应增加预期强烈。因此预计11月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同比保持5%以上增长。
钢材价格下跌空间主要通过压缩钢厂利润实现,预计吨钢利润将进一步下滑。
四、宏观与政策环境:长周期布局,短期刺激有限
1. 国际环境:增长压力与贸易壁垒并存
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升至4.3%,劳动力市场的明显降温显现了当前美国经济压力较大。9月美国CPI同比增长3%,均略低于市场共识预期,美联储10月降息25BP落地。
欧盟执行机构正式于当地时间10月7日提议,将免关税进口钢铁的配额削减一半,并对超过每年1830万吨配额(原配额3300万吨)的进口钢铁征收50%关税(原为25%)。中国每年向欧盟直接出口约400万吨钢材,对整体钢材出口贡献4%。此次关税新规新增对原产地(熔炼和浇注)可追溯的要求,尤其针对中国通过土耳其等国转运钢铁的行为,相关机构测算这部分钢材数量约为250万吨/年。因此整体受到影响的钢材数量预计650万吨左右。预计影响中国钢材出口约650万吨/年。
2. 国内政策:聚焦长远,短期托底力度温和
四中全会发布“十五五”规划,强调科技自立、内需扩大、绿色转型,但短期强刺激政策出台概率低。钢铁产能置换办法修订,置换比例提高至1.5:1,推动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加速行业低碳转型。四季度GDP增速仅需达到4.6%即可完成全年目标,政策发力必要性不高。
五、下游行业:建筑业与制造业结构性分化
房地产:投资、新开工同比降幅大,内生需求动力不足。
基建:工程项目到位资金紧张,1-9月新开工项目投资额同比下降4%。
汽车:9月产销首次突破300万辆,政策支持下保持高景气。
家电:四季度产销量增速收窄,国补退坡后需求透支问题显现。
工程机械:内需更新周期启动,外需“一带一路”拉动,销量增长。
造船:手持订单充足,但新接订单下滑,行业向绿色高端转型。
六、总结
2025年11月,中国钢铁市场将面临“高供应、弱需求、利润收缩”的三重压力。在政策托底有限、内需不振的背景下,钢价预计震荡偏弱,跌幅约50元/吨。行业矛盾已从局部品种演化为全品种压力,亟需通过供给侧减产缓解库存压力。与此同时,产能置换新政、出口结构调整、绿色转型等中长期因素正在重塑行业格局。钢铁企业需在控产量、调结构、降成本中寻求突围,迎接新一轮行业洗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