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两端齐发力
促进行业质效提升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肖邦国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从《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原〔2022〕6号)“重要基础产业”到《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工信部联原〔2023〕131号)的“基础性、支柱型产业”,再到这次的“重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国家对钢铁行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让每一位钢铁工作者备受鼓舞。《方案》明确指出“供需失衡是影响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矛盾”,并围绕“控总量、优供给、扩需求、促转型”十二字方针,提出了五大路径10项具体工作举措,对钢铁行业实施精准的全产业链管理,对于政府有效调控、行业有序发展和企业科学经营,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坚持问题导向,为行业新一轮稳增长保驾护航
近年来,钢铁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阶段特征明显,供需严重失衡,经营效益持续下滑,2024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下降54.6%;2025年1-8月份,受原燃料价格下跌影响,行业经济效益虽有所回升,但总体上供强需弱态势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叠加复杂外部形势,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解决当前行业主要矛盾,围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总体目标,提出“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重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的总体思路,以及控产能产量、优高端产品供给、提大宗产品质量、拓建筑交通应用、促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等具体工作思路。《方案》从全局着眼、从细节入手,目标思路清晰,工作举措具体,将有效牵引并改善当前行业面临困境,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为实现2025—2026年年均增长约4%的行业增加值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扶优汰劣、精准调控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促进钢铁行业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亟需抓住“落后低效产能有序退出”牛鼻子,实施精准调控。《方案》明确提出“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对发展电炉钢、氢冶金、兼并重组和高端特殊钢等项目予以差别化减量置换比例支持,促进减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强化规范发展,促进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评、排污许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能评等政策协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钢铁产能向区域外减量转移,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产量压减政策,扶优汰劣,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与此同时,全面开展钢铁企业分级分类评价,以《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版)》为抓手,按照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实施三级管理,并与产业政策、产量调控、财税、金融等政策协同,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若干引领型规范企业。
三、高端大宗产品齐发力,提升有效供给
一是提升高端产品供给、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针对钢铁行业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方案》提出“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从而推动钢铁行业产品端高质量发展。《方案》强调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特别是围绕聚焦高端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等领域所需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工模具钢等关键钢材,鼓励组织钢铁企业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同时,引导和支持钢铁企业利用好现有新材料重点平台,结合行业发展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需求,建设完善更多高水平中试平台,赋能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为更好满足下游汽车、机械、造船、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方案》提出钢铁行业要与下游行业紧密协同,针对高性能钢铁产品及应用、绿色低碳产品等方面,开展标准制修订、产品认证等工作,并支持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中积极使用绿色低碳钢材,同时对实施生产许可证的钢筋等产品开展质量安全追溯,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
二是稳定原燃料供给,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针对铁矿、焦煤等资源保障问题,《方案》提出稳定原燃料供给,持续推动“铁资源开发计划”,加快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开工投产及扩能扩产,重点是实施差异化矿山企业管理,支持合规矿企正常生产,避免“一刀切”整顿措施。突出加大铁矿石、炼焦煤保供稳价力度,推进钢铁企业与炼焦煤、焦化企业签订长协;鼓励进口优质炼焦煤资源,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铁矿石、炼焦煤等原燃料保供稳价,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废钢作为可以大量代替铁矿石的再生资源,对于行业实现低碳转型至关重要,针对国内废钢资源供应偏紧的问题,《方案》提出鼓励进口优质再生钢铁资源,同时提出在废钢铁资源集中区域建立完善的加工配送体系并增设冶炼环节,将有利于区域内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增强废钢资源保障,提高废钢铁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为行业平稳运行以及绿色低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工艺设备更新改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方案》提出落实《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加快高炉、转炉、电炉、捣固焦炉、顶装焦炉、烧结机等限制类装备升级及一代炉龄服役到期的老旧设备更新,推进主体装备大型化改造,将有效拉动行业投资和消费,促进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既利当前、更利长远。同时,《方案》也延续了《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支持发展电炉钢、特种冶炼的相关要求,将技术创新作为行业稳增长的关键行动,以推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以数字化驱动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是钢铁行业实现降本增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方案》延续了《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中的任务要求,将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示范标杆培育、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等作为重点工作。并遵照今年3月发布的《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要求,特别提出推动“人工智能+钢铁行业”发展,建立高质量数据集,加快推进通用垂直大模型和场景小模型应用,深化人工智能对钢铁行业的强效驱动。总的来说,《方案》通过评估诊断明路径、示范培育促发展、人工智能助提升等任务,推动行业整体智能化升级,并通过智能化促进行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三是以绿色低碳换发展空间。钢铁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既是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要求,也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韧性的关键。《方案》多角度、多形式、多举措提出具体路径,加快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一是提出加快限制类装备升级及老旧设备改造,并强化产业政策与能评、环评、排污许可等政策协同,持续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释放新动能、拓展新空间;二是提出全面如期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施能效提升改造、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等,不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提出推广先进电炉,支持有条件地区发展电炉短流程,在废钢铁资源集中区域开展一体化建设等,鼓励加快形成绿色钢铁制造的产业新支柱;四是提出支持氢冶金等低碳共性技术攻关,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路径研究,积极抢占绿色低碳未来制高点,培育全球引领的创新引擎;五是推动建设一批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加快完善碳足迹核算标准、绿色低碳产品标准,推进绿色低碳钢材产品认证工作,做好纳入全国碳市场后的配额交易、清缴及金融工具支撑等工作,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此外,《方案》提出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将通过“超低改造一批、达标治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以环保政策倒逼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推动钢铁行业提质增效,也为行业开展差异化管理,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拓展消费需求,激发市场消费潜力
“供需两端齐发力”中“扩需求”是行业稳增长的重中之重,也是扭转行业供需失衡的关键所在。《方案》围绕“深化重点领域合作、推广重点领域应用、培育供应链服务平台”三个方面挖掘钢材应用需求、维护钢材市场稳定。一是抓住全球贸易复苏、海洋资源开发加速和绿色环保船舶市场需求增加等机遇,《方案》提出深化钢铁与船舶等重点用钢领域的上下游合作,签订长期稳定合作协议,共同维护产业链稳定。二是依托钢结构在节能、环保、抗震、全生命周期降碳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深挖钢结构应用市场巨大潜,《方案》明确提出积极推广钢结构在住宅、公共建筑、中小跨径桥梁等领域应用,支持行业协会搭建钢材生产、钢结构加工、部品部件制造、施工建造、安装装饰等全产业链合作机制,以有效打通限制性环节,促进钢结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三是为促进钢结构建筑相关方企业协同降本,进一步扩大钢结构生产应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培育一批钢结构建筑产业园区和钢材、构件、部品部件数字化供应链交易服务平台。
六、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促进国际化发展,是当前形势下钢铁行业稳住并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供需动态平衡、提高产业链韧性的重要路径。《方案》提出促进国际化发展,从“稳产品出口”和“强产业协作”两方面入手,提出5方面具体举措。针对近年“买单出口”钢材问题,提出落实《关于应征国内环节税货物出口优化服务规范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的要求,强化钢铁产品出口管理,维护出口竞争秩序。就出口产品偏中低端问题,提出开展高技术含量钢铁产品界定工作,优化钢铁出口产品结构。为畅通和丰富钢铁产品国际贸易渠道,提出推动产品标准、碳足迹核算体系互认,支持依法依规开展国际贸易。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提出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产业协作,引导钢铁产品与装备、技术、服务等“产业生态”协同走出去,促进钢铁行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开辟发展新空间,更好应对全球贸易摩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七、细化保障,推进方案高效实施
为更好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作用,强化政策协同,优化市场环境,《方案》从“组织保障、政策支持、监测调度”三方面提出了细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细化工作举措,推进任务落实,严格执行产能产量调控政策,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将有效促进市场环境优化,缓解供需矛盾,避免钢铁行业无序竞争。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为企业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指明了方向,降低资金压力。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超长期国债等政策奖补资金,重点支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改造、数字化转型改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强化废钢资源化利用,落实废钢“反向开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为钢铁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育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高端复合型人才,强化行业创新驱动力。三是加强监测调度。开展常态化运行监测,完善重点产品产能预警机制,支撑动态调控与精准施策,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总体看,《方案》具有高度针对性、高度科学性、高度可操作性,在中央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坚强指导下,全体钢铁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钢铁行业必将攻坚克难,迎来新一轮长周期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